banner
粥粥

质数人生

Prime Life

沒有目標,只管向前

Arc-20250106-1016-2SEKb8yu

2024 年初,給女兒過完周歲生日。

我開始主動去閱讀一些育兒類的書籍,起始的意願很簡單,很多事情都需要學習,沒理由做家長不需要,至少,我不希望自己未來成為孩子口中一個糟糕的家長。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我漸漸感受到,教育孩子其實就是教育自己,與孩子如何相處其實就是與自己如何相處,探討孩子的人生其實就是探討自己的人生。

恰好又到了自己生日,對人生有了一些淺薄的感受,特此記下,權作是對過去一年的總結吧。

沒有目標,只管向前#

多數同齡人,在過去十幾年的成長路徑大體相似,義務教育,高中,大學,工作。假定這些路徑的關鍵節點都看成是明確的目標,在一次次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人們卻被分流至各處,在社會中各司其職。只是奇怪,實現目標看起來應是值得欣喜的事情,事實卻並非如此。

我想這大概源於在明確的成長路徑之後,未知開始佔據大部分的生活。而人天然討厭未知,於是喜歡定各種目標以化解這種不適感,哪怕這種目標是難以實現的。

BaseCamp 公司創始人 Jason Fried 2016 年時曾寫過一篇短文,題目就叫 《我從來沒有目標》,

大意是說,目標是當你到達時就會消失的東西。我們總是可以設置一個又一個的目標,但到達之後,它們都會消失掉,然後我們去設置另一個。(我更悲觀,很多目標可能沒有實現的那一天)

Jason Fried 並非要否定設置目標的意義,他描述了另一種更符合人生常態的處理方式以及心理狀態:沒有目標,只管向前。

有些事情一直想做,但如果不去做,也不會有什麼問題。有些目標可以實現,即便沒有實現,也不會後悔或是遺憾。

只需要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和生活,做著自己現在會做,以後也會做的事情,或許是一種比定下目標然後去實現,實現後再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更適宜的選擇。

另一家創意公司的創始人 Jim Coudal 給出了更直接的評價:

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都不開心,原因在於我們設定目標時,不是基於達成目標後的那個自己,而是基於當下設定目標時的自己。

每當人生產生挫敗感時,我總不由翻出曾讓自己產生過情感共鳴的作品來看,《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總位列榜中,巧的是,三多似乎也是一個沒有目標的人。

許三多在鋼七連最先得到認可,是在繞杆比賽以後,史今告訴他,繞杆是靠意志,而不是數字。意志當然不是目標,目標也不可能驅使三多完成 333 個腹部繞杆。在他贏下了繞杆的勝利後,被三班的人簇擁著回宿舍,他感受到了成功,旁白用他的聲音說道:

人前的眩暈和說不出的苦楚,這就是成功的味道吧。

在七連,他目光裡沒有那種對遠大目標侃侃而談的銳利,更多的是質樸與懵懂。他不知道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兵,要立下怎樣的赫赫戰功,可就是這麼一個看似沒目標的人,卻震撼了身邊的每一個戰友。

沒有目標,只管向前。當然不是一種盲目不管不顧的做事方法,只是對另一種做事可能的探討。認真把手頭的事情做好,讓力量在不知不覺間積攢。或許哪天回首,你會驚覺,曾經遙不可及的目標,已在這一次次踏實做事的過程中,悄然達成。

斯多葛學派的經驗主張中有一條大概也在表達相同的意思。

生活就是管理你的反應。
當我們把太多時間精力放在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上,如外部環境的不確定,別人的想法和決定等,這對事情會如何發生並不會產生任何幫助。定下一個目標,不論是否容易實現顯然是更容易的事,但目標本身往往不可控,如果你恰好有定立目標的習慣,大概會明白我要表達的意思。

管理你的反應,就是接受生活的重點不在於發生了什麼,而在於如何應對。只管向前就是這樣的一種應對。

本質與不變#

另一個對我常常安慰的人,是岸見一郎。算法似乎能洞見我的情緒問題,某天向我不停推送他的書,隨手翻開一頁便被打動。

世界很簡單,人生也一樣,只是,保持單純很難,那裡有平凡日常的無盡考驗。

這一年,我開始嘗試放棄一些複雜的選擇而更關注事情的本源,比如經歷過幾次宣稱無比可靠的伺服器也會宕機後,果斷將過去很多年的筆記從雲端保存,改為本地存儲並轉為最簡單的文本格式,減少對任一應用,環境及設備的依賴,比如更關注一個產品的最原始功能而不是那些廣告商定義的用戶痛點,比如從我覺得我會用得上切實轉為我是否真的需要?

岸見一郎的書中恰好也提到了教育。他對教育的鮮明觀點是,教育的目標應當是使人自立。說來慚愧,三十四歲的今天,我也不敢坦言可以完全自立。

2024 年讀的最後一本書叫《Same as Ever》,譯作《一如既往》,書中引用了大量歷史事件,社會變化,想要傳遞出這樣一種觀念:儘管科技在不斷革新、潮流在不斷更迭,但人類最基礎的情感、欲望以及社會運轉的底層邏輯依舊穩固,這些暗流般的概念,主宰著生活的走向。

我自認為是情感細膩且極易共情的人,可也漸漸明白且接受一個悲觀的現實,人類整體並不值得愛,人類是一個自私、貪婪、甚至兇殘的物種。但正因如此,那些並不能被掩蓋的,人類中那些閃光的、溫暖的、偉大的個體,才更值得去愛。

2024 年還發生了很多事,有些能一下回憶起,有些則完全忘記,即便曾經可能產生過強烈的情緒,即便它們確實存在過。我猜又是大腦的保護機制,刻意去淡化那些感受不好的事情,再伴隨著時間神奇的撫平能力,the few moments later ,生活繼續。

岸見一郎最後還提到了分別。
所有人際關係的成立都是以 “分別” 为前提。這話並不是虛無主義,現實就是我們為了分別而相遇。如果是這樣,事情反而變得簡單了,我們能做的事情也許就只有一件。在所有的相遇與人際關係中,不斷朝著 “最佳分別” 努力。也唯有如此。

關於人生,關於分別,我更喜歡電影《the Hours》中的一段台詞: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直面人生,了解生命的本質,愛它,然後放下。

最後#

本想討論子女教育,最後要落到了人生這個主題宏大又多義的問題上。
這是一個值得一生去思考,討論,且沒有定論的話題,但絲毫不妨礙這個話題被不斷提起。

也只能去認真體驗它。
體驗它的酸甜苦辣,體驗它的美好、痛苦、成功、失敗,
體驗這難得的,人的一生。

在三十四歲生日這天,被問及今天有什麼特殊感受。
認真想了一下,確實也沒什麼特殊的,

今天天氣很好,陽光不錯,沒什麼風,
我還是最年輕的一天。
這就挺好。

粥粥
2025.01.05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