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為什麼每個人都該學點心理學](### 序言 為什麼每個人都該學點心理學業)
-
[第一篇 暗時間 - 時間管理 / 精力管理](### 第一篇 暗時間 - 時間管理 / 精力管理)
序言 為什麼每個人都該學點心理學#
現代科技手段(FMRI 和隨機受控試驗)應用於研究人腦思維的特點以及有關現實生活的關係。通過學習心理學知識,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人腦的思維規律,思考正確的判斷與決策方式,規避心理 / 認知偏差,認識我們的情緒與理性思考的關係,以及人類部分社會行為的心理根源。
第一篇 暗時間 - 時間管理 / 精力管理#
暗時間#
-
以 CPU 為引子,核心觀點 “應找出合理的方式,讓大腦滿負荷運轉”;
-
“善於利用思維時間的人,可以無形中比別人多出很多時間,從而實際意義上能比別人多活很多年。”“善於利用思維時間的人則能夠在重要的事情上時時主動提醒自己,將臨時的記憶變成硬編碼的行為習慣。”
-
實際投入的是時間和效率的乘積。
-
“因為看書並記住書中的東西只是記憶,並沒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個事物,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這部分推理的過程就是你的思維時間,也是人一生中佔據一個顯著比例的 “暗時間”。
-
儘量避免在多任務之間反復切換,你需要浪費大量時間去重新熟悉上下文。
-
能夠迅速進入專注狀態,以及能夠長期保持專注狀態,是高效學習的兩個最重要習慣。
-
回答:如何利用好暗時間?
1)有利用時間碎片的意識;2)減少(避免)任務切換;3)提高思維集中度;4)培養抗干擾的能力;
設計自己的進度條#
-
善於規劃的人,會將任務劃分為一個個的里程碑,再將里程碑分割成 TODO list,在完成一段內容後獲得成就感,驅動最後完成任務。避免了長時間未接收到反饋時帶來的挫敗感以及無法堅持進一步投入的後果。
-
過早退出是一切失敗的根源。
-
興趣遍地都是,關鍵是有沒有堅持下去的毅力。
-
反思是最重要的讓人得以改進的品質。
-
與其反復焦慮是選 A 還是選 B,不如已經進行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選擇一個開始著手研究。
-
一生的知識積累,自學起碼占 90% 以上。
如何有效地記憶與學習#
-
“你所擁有的知識並不取決於你記得多少,而在於它們能否在恰當的時候被回憶起來。”(知識調用)
-
“我們在記憶的時候將許多線索(例如當時的場景、問題的背景,甚至所處的語言環境、空間位置)一並編碼進了記憶,事後能否提取出這段記憶嚴重取決於提取線索是否豐富、以及在回憶的時候是否重現了記憶時的線索。”
-
“對於理解記憶的人來說,知識中包含了精細的概念、邏輯、一般的解題原則、通用的解題手法、背景知識、類似的問題等等無數的記憶和提取線索,而不是某段孤立的、任意的文本序列。”--- 記筆記的時候加上自己的關鍵字。
-
“記住一般性原理之後,其他細節即便遺忘了也可以自然推導出來,從而無需費力去記憶。”(一般性原理給推導帶來的益處)
-
“用自己的話復述一遍之後理解得更深刻(實際上是更容易記住和提取出來 —— 知識還是那些知識;此外用自己的話復述也常常觸發與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其他知識的聯繫,進而編碼進更多的記憶提取線索,這也是另一個好處”
-
“從既有經驗中總結知識的時候,應利用適當的抽象來得出適用範圍更廣的知識(而不僅僅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另一方面,在遇到新問題的時候,同樣應該對問題進行抽象,觸及其本質,去除不相干因素避免干擾,從而有效提取之前抽象出來的知識。”
-
“養成習慣,經常主動回顧一段時間學到的東西(老生常談了):這不僅有利於鞏固長時記憶,而且一段時間之後的回顧你可能已經因為新的知識學習從而對原先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看法,通過回顧,可以整合新舊知識,得到新的啟發。”
-
“創造回憶的機會”,與他人討論,整理筆記,書寫(將有關一個主題的知識系統地串起來)
-
“設身處地地 “虛擬經歷” 別人經歷過的事情”- 類似白日夢,儘可能去想像可能的細節,將它們與你的情緒掛鉤。(思想實驗)
學習密度與專注力#
-
學習總投入 = 學習時間 X 學習密度(效率)
-
真正的效率源於內心對於一個東西的強烈熱忱。
-
專注力為什麼會對學習效率造成這麼大的影響。這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專注於一件事情能讓表層意識全功率運作,這個是顯式的效率。第二點,也是更重要的,它還能夠使你的潛意識進入一種專注於這件事情的狀態。”
-
表意識與潛意識的合力,避免被焦慮打斷,工作時專注於當前處理的工作。
-
專注力也是一種習慣”
既然是一種習慣,就能培養
。 -
培養專注的習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一直以來伴隨我的一些學習習慣#
-
“Google&Wiki”
-
“看書挑剔,只看經典”
-
“做讀書筆記。”- 收集好例子,分析別人的陳述結構,獲得多少不取決於讀了多少,取決於思考了多少
-
“利用走路和吃飯的時候思考,還有睡覺前必然要弄一個問題放在腦子裡面,在思考中迷糊入睡。”- 利用碎片時間
-
避免焦慮,方法一,底線思考(認真計算風險,估算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並且接受這種情況。)方法二,專注的轉移注意力。
-
“重要的事情優先”“儘量避免瑣事騷擾,不重要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
-
“重要的事情營造比較大的時間塊來完成。”。
-
“多看心理學與思維的書,因為它們是跨學科的。” 所謂的方法論。
-
“學習一項知識,必須問自己三個重要問題:1. 「它的本質是什麼。」2. 「它的第一原則是什麼。」3. 「它的知識結構是怎樣的。」” 很重要,但很難的三個哲學問題;
-
學習思考過程中常問自己的幾個問題:1)你的問題到底是什麼?2)目前我的收穫? 3)設想自己正在將東西講給別人聽。4)設想講給一個不懂的人聽。5)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
-
“善於利用小塊時間”。
-
“關於習慣的養成”“第一條就是認識到習慣的改變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承認它的難度。第二條就是如果你真想改掉習慣,就需要在過程中常常注意觀察自己的行為,否則習慣會以一種你根本覺察不到的方式左右你的行為讓你功虧一簣。”
-
重視提前積累的力量,比別人往後多看一年,你就比別人多一年時間來準備,這個差別是巨大的。
-
抽離當前工作,思考當前工作有什麼意義?
-
趁著對一件事情有熱情的時候,一股腦兒把萬事開頭那個最難的階段熬過去。
閱讀方法#
-
制定閱讀計劃,選出認為對你最近最有價值的書,先總覽一下,決定閱讀順序。每天看一點,不方便看書的時候用來思考看到的內容。
-
根據主題來查閱資料,而不是根據資料來查閱主題。(很好!!)
-
好資料,壞資料。好資料的特點:從問題出發;重點介紹方法背後的理念( rationale ),注重直觀解釋,而不是方法的技術細節;按照方法被發明的時間流程來介紹(先是遇到了什麼什麼問題,然後怎樣分析,推理,最後發現目前所使用的方法)。重現思維過程
-
學習一個東西之前,首先在大腦中積累充分的 “疑惑感”。(很好!!,帶問題思考)
-
有選擇地閱讀。 只讀主幹,只讀主題相關部分
-
為什麼看不懂?1)1. 你看得不夠使勁。2)不懂的概念,交叉閱讀 3)作者講述的順序不對。
第二篇 思維改變生活 - 新思維方式#
未來是不確定的,做好頭腦準備,儘量不錯失機遇。個人因素往往只是成功的一個既非充分又非必要的條件。
社會學習,從錯誤中學習 -- 普通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聰明人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我們在大腦中走得越遠,在現實中走的越穩。我們在大腦中失敗的越多,我們在現實中失敗的次數就越少。(預演失敗)
正如數學家們通過悖論來一窺數學的奧秘,心理學家們也在透過形形色色的錯覺現象來探索大腦對信息的處理機制。
打破認知局限帶來的偏見的唯一途徑就是開闊視野,多積累知識,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人討論。
我們的大腦從原始的反射模塊一直進化到擁有初步的情感區域,一直到進化歷史上較為新近的 “新皮層 neocortex” 所支持的高級認知能力一步步而來。工業時代到來後,我們原始時代獲得情感大腦所具有的保護本能,在現代社會往往不再適用了。(遠古社會與異性搭訕失敗的成本很高,而現在不同失敗的社會成本幾乎為 0)
在選擇職業時 “聽從內心的召喚”,很多時候因為我們的熱情來源於我們的情感系統。實際上我們所謂生活的意義也就來源於情感系統。
在原始大腦中,我們常常對於未來的收益估計不足,傾向於就眼前的損益進行決策。這導致我們天性目光短淺,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我們在大學期間會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學習之外的玩樂,這些娛樂大多具有以下特點:能夠立即帶來愉悅,而又不會導致立即的損失。畢業時的危機看似遙不可及。也許遠古生活告訴我們的真理就是,幾年後的潛在收益與當下的好處無法相比。
但實際上是在現代社會中立即投資自我的未來而帶來的收益更大。
我們的大腦喜歡事物往積極的方面發展。GTD 的原理即使如此,通過不斷的進展,讓執行者意識到事情正在朝完成不斷邁進,這種正面趨勢所帶來的積極情感能夠進一步激勵個體把事情執行到底。(掌握自己的進度條)
我們知道答案,但往往卻不知道知識獲得的過程。
只要有一件事是對自己有利的解釋,我們的大腦就會毫不猶豫且掩耳盜鈴地認為那就是唯一的解釋。(相關的概念 “沉沒成本”,自利歸因)
客觀意味著承認存在未知信息的可能性,理性意味著能夠從對立面的視角去看問題和思考。
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是因為習慣是自我鞏固的。知識改變習慣而非自制。
認識到以上這些知識(大腦的進化歷史),認識到大腦的局限性,並最終擺脫它的錯誤驅使,則讓人在情緒上感到聰明和愉悅,學會利用情緒大腦本身的力量來推動它本身。
書寫是更好的思考#
- 書寫是對思維的備忘,我們大腦的工作記憶資源是有限的(2-7 個項目,類似電腦的內存)。
- 書寫是對思維的緩存,允許我們在大腦中對一個問題進行更充分的思考。
- 書寫是與自己的對話,不用費心去記,文字會不斷提醒你去反思。
- 書寫是與別人的交流,文字形式的記錄才能更好地分享和傳播。每個人的盲點不一樣,你的盲點可以在別人那得到補充,別人的盲點也可以得到你的修正。更為重要的是有助於認識到自己知識體系中的缺口,而這又是很難自覺的。
- 有時語言本身也會思考,讓你不由自主地去完善它。
為什麼該寫博客#
用博客的形式記錄下你有價值的思考,會有很多好處卻又沒有明顯的壞處。
- 可以認識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博客無地域限制;一次表達,無數次閱讀)
- 書寫是為了更好地思考。
- “教” 是最好的 “學”,一件事情能夠你還不能講清楚,十有八九是你還沒有完全理解。也可以強迫你自己去梳理自己的表述邏輯。同時可以將自己潛意識裡的東西拉出來,反思它們的可能。
- 討論是絕佳的反思。與不同意見的人交流,會迫使你不斷拿出更深層次的理由。
- 激勵你去持續學習和思考,不思考就會沒有內容可寫。永遠不要停止更新你的 blog,就算你 2-3 個月寫一篇,只要是每篇都寫自己思考的產物,有價值的內容自然就會被挖掘出來。
- 學會持之以恆的去做一件事。
- 一個長期的價值博客是一份很好的簡歷。
怎麼做到長期寫一個價值博客#
讓你自己成為一個持續學習和思考的人,並只寫你真正思考和總結之後的產物,其他一切就會隨之而來。
能夠長時間掛幾個問題停靠在潛意識中是一種技能,能夠帶來很大的好處,停留的時間越長,你就琢磨的越多,別人看到的也就越多。
當然你也可以試著把不成熟的想法寫下來,試圖整理成條理清晰的文字,然後看看能否在整理的過程中走得更遠。
失敗結果的歸因會直接影響我們下一次努力的程度,向外歸因,更無所謂。向內歸因,改進自己。不斷改善自我,正是我們人類自由意志和主觀能動性的體現。
遇到問題應該自己動手,很多時候因為不了解某一領域知識,我們容易將其難度估計過高。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你找遍互聯網,你還有以下收穫,很有可能以後你還會遇到類似問題:
- 以後遇到這類問題,在哪裡可以最快找到最有效的參考。
- 哪些網站是尋找這領域最有價值信息的地方。
- 哪些書是領域內最經典的書。
- 遇到了類似一些問題,除了你想解決的最初問題之外。
- 遇到了一些不類似的問題,從而拓寬了視野。
- 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牛人。
很大程度上你所遇到的問題不是孤立的,以後你還是很有可能遇到類似的問題。每次直接問問題得到答案的同時意味著你需要永遠依賴別人的大腦來獲得答案。
困難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難。
什麼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競爭力#
一種觀點: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他獨特的個性知識經驗的組合。
如果你的組合 1)絕無僅有 2)在實踐中具有價值 3)具有可持續發展性,那你就具備核心競爭能力
以下的知識組合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 專業領域技能
- 跨領域技能:如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判斷與決策能力,批判性思維,表達溝通能力。
- 學習能力
- 性格要素,如專注,堅持,自省,謙卑,自信等等。
書寫:想法 -> 關鍵論點,論據 -> 一篇文章
閱讀:想法 <- 關鍵點筆記 <- 文章
第三篇 跟波利亞學解題 - 解決問題方法#
求解時,我們把需要求解的問題本身當做條件,從他推出結論,再從這個結論推出更多結論。直到某一個節點上我們發現了真正的已知條件。
這個過程叫做分析。
波利亞《HOW TO SLOVE IT》
- 時刻不忘未知量
- 用特例啟發思考
- 反過來推導,理解約束,反過來搜索可能的解空間。
- 試錯
- 調整題目的條件
- 求解一個類似的題目
- 列出所有可能相關的定理或性質。
- 考察反面,考察其他所有情況。
- 將問題泛化,並求解這個泛化後的問題 ---- 與 TRIZ 思路類似
- 意識孵化法,一直保持思索。
- 將由他人解決。
不斷反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好題目測試一個人的思維習慣,壞題目測試的是具體領域的知識且建立於某種偏見。
可以將當前學習的知識進行抽象,並整合至現有知識框架中,建立更多的思維鉤子(輔助聯想 / 演繹 / 歸納)。
有關思維過程的幾個重要內容#
- 內隱化,將思維方式方面的知識化為己用。
- 跨情境運用,問題解決策略通用化。
- 對問題解提供更多記憶線索。
- 包含更多的知識(思路想法而不單是算法本身)
- 重在分析推理,而不是聯想。
- 尋找該算法的原始出處
- 原始的出處對於細節也講得未必到位。
- 不僅學習別人的思路,整理自己的思路也很重要。